朱自清的作品有体现人道主义的么

胶州西装定制-连云港西装定制试穿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近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革命家。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朱自清著书近三十种,二百万余言,大部分收入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1953)。另有《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自1981年起陆续出版。其他选本尚有《朱自清选集》(1951)《朱自清诗文选集》(1955)等. 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出生于江苏东海(今连云港市海州区),原名朱自华,江苏扬州人。他是诗人,现代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其孙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了《欧游杂记》。并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活动,本来就是身患胃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3种: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其中,他的作品《春》被收入到北京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与《背影》被收入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其中还有《匆匆》入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荷塘月色》等优秀作品也入了西师版教材。台湾自20世纪中期变便收录了朱自清的散文,而我国大陆则是在80年代末收入其中,而其代表作《匆匆》目前收录在新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书上,第2课。

编辑本段朱自清小传

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对朱自清宁肯饿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在文学系里,我选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诗选》等课吧!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他总是那么谦虚,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过。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 1947年10月中国文学系举行迎新大会,1948年元旦中国文学系在余冠英教授家里举行新年同乐晚会,朱先生都参加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扭秧歌。朱先生对当时从解放区带进清华园里的秧歌,十分感兴趣,他非常有兴致地挤在我们男女同学的队伍里,进三步退一步地舞起来,而且学习得最认真。当时朱先生虽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他那种向青年人、向新时代学习的认真严肃态度,令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我记忆最深的是,1948年元旦晚上,在余冠英先生家里开同乐晚会的那感人的场景。那晚,朱先生带病,但是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挤在一个行列里热情认真地扭秧歌,同学们以民众喜爱的风俗,亲昵地给他化了装,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朱先生呢,对这来自解放区人民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表示十分支持。他这种精神使在场的许多师生深受感动。但我至今内疚的,是那晚不应让朱先生吃元宵,虽然他只尝了一个,但第二天胃病又发作,幸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啊!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了。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 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向。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习。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生家里,向他告别。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来清华园看望他。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他凝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我无言对答,这是组织的决定啊!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放区呢!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记得,那天朱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我一面摇着手,一面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术后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朱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怀念啊!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于贫病交迫之中。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朱自清在抗战胜利后写的杂文收入《标准与尺度》(1948)和《论雅俗共赏》(1948)等集中。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抨击,显示出他思想的演变和视野的开阔。这一时期,他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文章,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经典常谈》 、《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语文零拾》等。

近三十年来最有影响的十位宁波帮人物

1、1854年,慈溪费纶志、镇海李也亭、盛植管集银7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名为“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商船护航。 2、1862年,镇海的叶澄衷在上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五金号,后发展到全国各地设立分号38家,联号108家,被称为“五金大王”。 3、1896年,鄞县的鲍咸昌与其兄咸恩、妹夫夏瑞芳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贡献卓越的大型出版企业。 4、1897年,慈溪严信厚、镇海叶澄衷、定海的朱葆三在上海创办华人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5、1910年,奉化的王才运在上海南京路创设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上海西服业的鼻祖,曾在该店定制过西服。后来中山先生自己设计、自己试穿的第一套中山装就在荣昌祥诞生。 6、1912年,镇海方液仙在上海创办化学工业社,兴办我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生产牙粉、牙膏、蚊香、肥皂等,方被称为中国日用化工奠基人。 7、1915年,镇海虞洽卿(现为慈溪)创办的三北航业集团。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商办航运集团,其总吨位为9.1万多吨,约占全国民族航运业总吨位的七分之一。 8、1922年8月13日,镇海庄市的董杏生,开创了上海第一宁波商人邵逸夫条公共汽车线——由静安寺到曹家渡线路。 9、1923年,定海周祥生在上海创办祥生出租汽车行,至1937年公司拥有分行22处,出租车230辆,居上海出租车业之首。 10、定海的刘鸿生,以煤炭行业起家,号称煤炭大王,1930年创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厂,年生产火柴占全国四分之一,又被称火柴大王,以后在全国各地兴办几十家企业,又被称企业大王。 在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过程中,宁波帮工商业者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企业家、金融家,形成了宁波帮近代企业家的群体。宁波帮凭借自己浓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社会关系,强烈的时代意识,通过这一时期的大发展,这时的宁波帮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商帮。 回答者: 哈哈里特 | 五级 | 2010-8-28 19:43

由中共宁波市委主办,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组织承办的“宁波改革开放30年30事”评选活动,经过社会各界多轮评选,已经产生,现予公布。

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

1979年6月1日,经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曾经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宁波,从这一刻起重新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宁波对外开放由此起航。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从1979年起,我市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宁海向四明大地逐步推行。到了1983年,全宁波地区有3.43万个生产队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到总队数的98.5%,113万农户承包了350万亩集体土地。

宁波地区建制撤销,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983年5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决定:撤销宁波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3年7月27日,正式批复:撤销宁波地区行政公署,将原宁波地区所辖的鄞县、慈溪、余姚、奉化、宁海、象山六县划归宁波市管辖。从此,宁波步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宁波市被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书记处和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建议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一个新的重要步骤。5月4日,、批转座谈会纪要,明确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港口城市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与四个经济特区一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邓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听取同志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汇报,在谈到宁波工作时他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一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宁波经济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成立

1984年10月18日,发文批准在北仑小港区域3.9平方公里地块上创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发区之一。1992年10月,批准将原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合并,统称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9.6平方公里。

包玉刚捐资建设宁波大学

1985年10月29日上午,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1986年8月,宁大录取首届新生280人,11月26日,宁大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从此结束,宁波教育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

1985年12月10日,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宣告成立,时任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同志担任组长。为一个地方城市专门设立领导和协调机构,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成立三年多时间里,协调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宁波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宁波发展的超强功率“发动机”。

批准宁波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既显示了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宁波城市建设定位确立了方向。

批准宁波市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

1987年2月24日,批复决定对宁波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并继续在宁波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7年6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宁波市计划单列,按市辖行政区范围,1988年起全面实施单列。计划单列给了宁波一个新的发展起点,经济计划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规划、外贸、工业、农业等方面更加自主地制定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着宁波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批准宁波为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

1988年3月5日,批复同意宁波为“较大的市”。从此,宁波拥有了立法权,宁波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有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为保障,至今,我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了86部地方性法规,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废止了16部,并对30部法规进行了37次修改或修订,使宁波的发展如虎添翼。

我市确立“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目标

1992年5月26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港口与城市的有机互动,促进了宁波在全国和全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

宁波保税区正式获批成立

1992年11月,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北仑港南侧设立宁波保税区。宁波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模式,是由海关实行特殊监管的经济功能区,区内企业享有“免证、免税、保税”等特殊政策。这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区,作为一种“比特区还要特区”的试验性开放区域,宁波保税区的成功运行,掀起了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高潮。

滕头村两获全球性大奖

1993年6月5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上,滕头村被评为“全球生态500佳”;2007年,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滕头村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成为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村庄。

宁波被确定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翻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一页。作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于1993年11月26日被国家体改委正式批准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新一轮体制改革由此被“引爆”。

杭甬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1996年12月6日,经过5年建设,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开通。杭甬高速公路的开通促成并见证了宁波经济迈向腾飞,连同此后建成的甬台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等,宁波交通格局实现了从陆路交通区域末端到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的嬗变。

批准我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我市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1999年7月,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在这个规划中,宁波城市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1986年版规划确定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转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为宁波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波港跨入世界级亿吨大港行列

2000年11月8日,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0048亿吨,跻身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亿吨大港行列。此后,宁波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幅度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年复合增长率达40%以上,世界港口排名从第67位上升到第11位。2007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45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2位,世界第4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准箱,居大陆港口第4位,世界第11位。世界大港的梦想在东海之滨成真。

81890市民求助服务中心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模式

2001年8月18日,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成立。它通过电话和互联网构建起了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企业、市民的三赢效果,创造了中国当代的公共服务产业一种新模式。7年来,它为民解决求助事项211万多件,办结率达到100%,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政府创新奖等40多项荣誉称号。

全国首例县级行政区社区直选成功实施

2003年,我市海曙区在全国率先实现59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直接选举,这促进了城市基层民主的扩大,创新了社区管理模式,规范了城市社区选举程序,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在2007年举行的我市第七届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全市11个县(市)区的235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直选,平均参选率达到92.6%,我市也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直选的城市。

我市确定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

2004年5月23日至27日,中共宁波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实施“六大联动”,进一步确立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2007年3月28日至31日,中共宁波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在深入实施“六大联动”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两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走向深化和完善,宁波建设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

2004年4月15日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高校——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高教园区举行奠基暨开工典礼。宁波诺丁汉大学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名校英国诺丁汉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联办,目前,以中国学生为主、面向全世界招生,开展本科、研究生教育。

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05年10月,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对城市的综合性文明考评。这一殊荣,是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综合反映,是长期以来全市上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结晶,标志着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市实施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

2007年7月,我市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推出了“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配套政策,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和管理创新,探索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宁波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我市五部文艺精品同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9月,我市5部(件)文艺精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总数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实现了我市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史上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市“文化大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宁波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

2007年10月15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出台并开始组织实施。11月7日,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把具有本市农业户口且年满18周岁的农民统统列入了参保范围。从2008年1月1日起,在甬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社保费统一由企业缴纳,这标志着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覆盖全市城乡560多万名本地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

我市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我国双拥工作的最高荣誉。我市分别在1994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8年连续5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15年来,我市始终保持这一桂冠,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文明城市创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0000元和10000元大关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显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13.6%。

这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梅山岛保税港区正式获批成立

2008年2月24日,正式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梅山保税港区是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在这个区域内,按照国际惯例,海关进行特殊监管,货物可自由出入,实行高度开放。这是继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中国第5个保税港区,也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港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2008年5月1日,经历了十年论证、五年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试通车。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以其25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五项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不但使宁波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还改变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格局,15个城市群的空间距离更加接近,从而催生一个国际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

宁波帮有名人物以及典型事例

1、1854年,慈溪费纶志、镇海李也亭、盛植管集银7万两,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名为“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商船护航。 2、1862年,镇海的叶澄衷在上海开设五金洋杂货店,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五金号,后发展到全国各地设立分号38家,联号108家,被称为“五金大王”。 3、1896年,鄞县的鲍咸昌与其兄咸恩、妹夫夏瑞芳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贡献卓越的大型出版企业。 4、1897年,慈溪严信厚、镇海叶澄衷、定海的朱葆三在上海创办华人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5、1910年,奉化的王才运在上海南京路创设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上海西服业的鼻祖,曾在该店定制过西服。后来中山先生自己设计、自己试穿的第一套中山装就在荣昌祥诞生。 6、1912年,镇海方液仙在上海创办化学工业社,兴办我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厂,生产牙粉、牙膏、蚊香、肥皂等,方被称为中国日用化工奠基人。 7、1915年,镇海虞洽卿(现为慈溪)创办的三北航业集团。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商办航运集团,其总吨位为9.1万多吨,约占全国民族航运业总吨位的七分之一。 8、1922年8月13日,镇海庄市的董杏生,开创了上海第一宁波商人邵逸夫条公共汽车线——由静安寺到曹家渡线路。 9、1923年,定海周祥生在上海创办祥生出租汽车行,至1937年公司拥有分行22处,出租车230辆,居上海出租车业之首。 10、定海的刘鸿生,以煤炭行业起家,号称煤炭大王,1930年创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厂,年生产火柴占全国四分之一,又被称火柴大王,以后在全国各地兴办几十家企业,又被称企业大王。 在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过程中,宁波帮工商业者涌现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企业家、金融家,形成了宁波帮近代企业家的群体。宁波帮凭借自己浓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社会关系,强烈的时代意识,通过这一时期的大发展,这时的宁波帮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