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男装-镇江那有定制西装的
北京人去南方定居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全国各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思想观念,文化底蕴都各不相同,那么北京人去南方居住都会碰到哪些问题呢?
首先面临的可能是水土不服,北方纬度较高,太阳辐射相对较强,且北京气候比南方干旱,如果一个正宗的北京人儿去南方定居,可能会觉得南方空气潮湿,总有种黏糊糊的感觉,在冬天北方一般都会有暖气,所以可能北京人会觉得南方的冬天更冷。其次就是南方四季温差大一点,夏天很热,冬天很冷,刚来的北京人都会适应不了这边的气温差异。
其次最大的问题就是饮食问题。北京人喜欢大碗吃肉大碗喝酒,通常以面食和小麦为主,并没有很大的讲究,而南方以米饭为主,做菜讲究精细,又尤爱咸辣,相对比较重口味一点,所以一般来说刚到南方来来定居的北京人儿都适应不了饮食习惯。除此之外,近年来,北京人的口味偏向了清淡,也不太喜欢吃甜食,所以,饮食上的差异是很正常的。
接下来这些问题与前两者想比可能就没这么严重了,比如住房问题,北京著名的四合院,邻里之间走动频繁,也很方便,而南方,因为气候地形的原因,住房都是比较分散的,自然邻里关系就没那么密切了。还有口音问题,北京人儿化音很重,可能在南方人听起来就有点“矫情”了,不过这个问题慢慢习惯就好啦。
以上就是我对北京人到南方定居的问题的个人见解,谢谢浏览。
党斐的棋手故事
1987年6月3日,党斐生于河南确山县城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亲党俊是一位超级棋迷。儿时的小党斐受父亲的熏陶,早早就知道了“马走日,象走田,炮翻山,过河卒子直向前”的路数。每当父亲下棋时,党斐就安静地站在旁边观看。小党斐5岁那年,父亲带着他到一棋友家下棋。棋友的女儿善弈,曾参加过全省象棋比赛。党俊暗想,何不让小党斐也走学棋之路呢?
从此,党斐与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党斐对象棋的兴趣日渐增长,且表现出很高的天份,肯动脑筋,长进很快。从与小朋友对局,到与成人对弈,不获胜便不罢休,党斐下棋时的韧劲和好胜心,更使党俊增添了培养儿子的信心。
1992年春节,小党斐迎来了第一场赛事。驻马店“俸皇杯”中国象棋少儿选拔赛在泌阳县举行,冠军将代表驻马店参加全省少儿棋赛。当时的党斐还是无名小卒,他的身高不及桌子,便跪在椅子上参赛。第一轮,对手恰是当时全市少年冠军保持者。人们太轻视党斐这个小不点了,一开赛,党斐的棋力惊得全场人目瞪口呆。只见他人小胆大,两眼虎虎生威,只5分钟便把13岁的冠军杀进了绝路。冠军的教练气得把棋桌推翻,直为这匹不知何处奔来的小黑马而震惊。接着的几场比赛,小党斐势如破竹,无人可挡。比赛结束后,有人提出质疑,又专门安排党斐和冠军的教练单独下一盘,结果教练惨败。从棋室走出来的教练羞愧难当,赞叹不已:“真是神童,神童!”
小党斐开始踏上了征战棋坛之路。父亲作为他的第一任教练,为儿子制定了“象棋操练表”,每天除学习外,再用四个小时学棋。小党斐向着认定的目标,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比一步更坚实。 党斐的父亲有很多棋友,这些棋友都是小党斐的陪练对象。小党斐还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类象棋赛事,在这些比赛中学棋练招,进步神速。渐渐地,小小棋童在全县、全市也很难找到对手了。
1993年赛事频繁,也是小党斐初露锋芒的一年。6月,驻马店举办“金豫杯”中国象棋神童大奖赛,来自九县一区的30多名少年棋手参赛。小党斐被父母装扮得很可爱,特制的西装吊带裤穿在身上,神气十足。开赛后,市体育处派人每场都坐在党斐身边监战。举办者对小党斐的实力显然半信半疑,以此特殊“规则”作检验。经过十几轮搏杀,年龄最小的党斐提前两轮夺冠,把“神童”称号和奖金尽收怀中。7月,河南省少年象棋大赛在开封市举行。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小党斐思想准备不足,行棋速度太快,平均每盘棋用时不超过10分钟。赛程一半时,六盘旗竟输掉一半。晚上在宾馆里父亲为他分析指点时,小党斐歪着脑袋和父亲争执,他坚持认为自己走的每招棋都正确无误,输棋的原因是让对方钻了空子。着急的父亲一掌把党斐从床上打到了床下,脸上留下五个手指印。小党斐哇哇大哭,随同前往的妈妈与丈夫激烈争吵,非要在党俊脸上留下手印。但这一巴掌确实警醒了满不在乎的党斐,在开封一位女教练的调解下,父亲向儿子道了歉。此后的比赛,党斐放慢了棋速,认真对待,再没输掉一轮。这次比赛在开局不利的形势下,党斐获得了季军。
省赛刚刚结束,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的机会随之而来。8月,“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全国少年象棋邀请赛”在韶山举行。当时,小党斐的爸爸妈妈都下岗正等措资金做生意,但为了这次机会,父亲悄悄地借来了费用,说服了妻子,带着小党斐自费来到韶山参赛。小党斐越来越懂事了,他想到父母的苦心,一招一式,稳扎稳打,荣获B组亚军。这三个月,小党斐从市赛、省赛,终于走到全国赛场。
1994年,是7岁的小党斐多灾多难的一年。一次,他在玩耍时腿被重物压伤。腿伤刚好,他又不小心在学校手臂骨折。又一次,他和同学在床上蹦跳,突然从床上摔下,头砸碎了酒瓶,尖利的玻璃割断了头部大血管,血象喷泉一样喷溅数米,父亲用手紧压伤口,急送医院,进了急诊室,父子俩都成了血人。然而,就是在这些只能卧床养伤的日子里,无法正常和别人对弈了,父亲就注重训练党斐的盲棋功底。盲棋,顾名思义指的是棋手不看棋盘对弈。从一对一,逐渐一对二盘,三盘,至今党斐下盲棋可一对十盘以上。
也就是在这一年,党斐带伤带病接连不断地参加各项赛事。3月,参加河南省城市少年象棋赛获B组冠军;7月,参加河南省少年棋赛获亚军;8月,参加全国协作区青少年邀请赛获B组亚军;11月,参加驻马店市少年象棋赛获冠军……此时,小党斐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棋力所限,已经无法再指导党斐了。棋手的棋艺向高层次提升,需要名师指点。可偌大的河南省连专业象棋队都没有,到哪里去拜求名师呢?父子俩在苦苦地寻觅着。 1995年,小党斐8岁了。3月,河南省中国象棋个人赛在商丘开赛。驻马店代表队尤为引人注目,成人赛驻马店竟派来了一个顽童,少儿选手党斐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棋手们带着好奇进入了比赛。第一天,党斐和了郑州与平顶山的两位高手。第二天与洛阳市冠军黄建中先生对阵,一开局,党斐牢固防御,中局黄先生走了一步软手,党斐抓住机会猛攻,进入残局黄先生败相已出。但黄先生依然顽强对招,期待党斐出现漏着。谁知小党斐越战越勇,连出妙棋,黄先生不得不投子认输。当天的河南新闻界报道党斐是“河南象棋的希望”、“小神童党斐”。7月初,河南省少年赛在焦作云台山举行,党斐轻松夺冠。随后,又赶赴山西太原参加全国协作区邀请赛,获得B组第三名。紧接着,党斐迎来了他的幸运之神——恩师出现了。
那是7月下旬,全国少年赛在青岛举行,党斐和父母一起提前来到青岛,观看少年赛之前举行的全国特级大师赛。超级水平的比赛令小党斐大开眼界,而可爱的小棋童也引起了大师们的关注。比赛结束后,有一位大师留了下来,少年赛的每一场比赛,大师都坐在党斐的旁边观看,并且每场比赛后都给党斐细心的指导。党斐的父母心里乐开了花,党斐有希望了。果然,大师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小党斐确是可造之才,欣然将在这次比赛中仅获第22名的党斐收为入室弟子。
这位伯乐就是被世人誉为“东方电脑”的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一代闭目棋王——柳大华先生。
柳大师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在码头当搬运工,后不幸去世,母亲靠糊火柴盒带大了几个孩子。坎坷的身世,艰辛的生活,凝铸了大师超凡的智慧和爱心。多年磨练之后,从一间13平方米的阴暗小屋里,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象棋大师.就在收党斐为徒的这一年,柳大师在北京同时与19个人下盲棋,创下了一对十九闭目棋的最高纪录,大师近乎神奇的功夫,在全国象棋界令人叹为观止。
小党斐能拜柳大师为师,真是太幸运了。学艺的路,说长也不长,只有8个春秋,说短也不短,那是风雨兼程的4000多个日子…… 拜柳大师的8年,是小党斐从稚嫩孩童成为翩翩少年的8年,是小党斐学识共长,棋艺奋进的8年。这8年,奠定了中国象棋界跃起一颗新星的基础。
柳大华在武汉,河南确山距江城遥遥300余公里。要做到上学练棋两不误, 小党斐只能趁节假日去武汉学棋。于是,每个星期五晚8 点确山开往武汉的长途客车上多了两名忠实的乘客。父子俩挤坐着一人的位置,次日早6点到汉,训练1天半后,星期日下午3点再乘火车返回。寒、暑假及节庆假日,几乎全部用来学棋。10 岁那年,小党斐为了减少父亲的辛苦,要求独自赴汉,父亲为了锻炼儿子,答应了儿子的请求。从此,党斐就一个人奔波于确山--武汉之间。
小党斐是聪慧的,他的学业在一年又一年升级,他的棋艺在一岁又一岁长进。恩师从理论到实践,心贴心手把手地传授棋艺。不带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物质上的交易,这是多么伟大、纯洁的知遇恩,师徒情!有时候,柳大师外出不在家,就专门安排武汉棋界高手与党斐对弈,每一局详细做好记录,回来后再按记录给予分析指导。想一想,这样风雨无阻的日子不仅仅说明了学艺者的勤奋,小 党斐每一个风尘仆仆来汉的学艺日,又倾注着柳大师多少奉献和心血啊。
恩师的高尚人格和超凡棋力是小党斐成长的养分,小党斐对象棋的痴迷执着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着恩师。后来,恩师在家里腾出了一间房子,专给党斐使用。在恩师的精心教诲下,党斐的棋艺突飞猛进。小小少年经风沐雨,感受着太多的磨练和太多的关爱。有一次,小党斐大难不,还留下一段历险佳话。
那是1996年7月,全国少年赛在广东乐昌市举行。比赛中间, 大会安排运动员及家长漂流十八滩。党斐父子俩乘坐的皮艇漂16号滩时,一个大浪打来,艇手应对不及,皮艇扣在水中。当皮艇高高掀起的一刹那,父亲党俊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党斐完了。因为党斐个子太小,没有合适的救生衣,过于宽大的救生衣在急流的冲击下很可能脱出,后果不堪设想。党俊钻出水面,没有发现儿子,才又想到上艇时,有位同志怕党斐小,坐不稳,就把艇上的一根绳子和党斐救生衣上的绳子连了起来。这样,党斐还有闷在艇底的危险。父亲不敢再想,一头扎进水里,沿着艇体摸索,突然摸到一只脚,凭直觉就知道是儿子,继续摸到腰部,终于摸到那根救命的也是致命的绳子。父亲紧抱着党斐浮上水面,待救生员把父子俩救上岸时,父亲瘫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次比赛党斐只获得了16名,但因遇险而获得了精神文明奖。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胜利的喜悦。1997年8月,党斐参加全国少年赛获10 岁组冠军。1998年8月获11岁组亚军及国家一级棋士。1999年8月获12 岁组第8 名。 2000年5月参加全国一级棋士大赛,获第7名,并获国家“业余大师”称号。 当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转播了他与赵剑大师的精采对局。这年7月,初中毕业的党斐面临着两条道路选择,是正常进入高级中学,还是暂时放弃学业,专心学棋?党斐的家人与恩师权衡再三,共同做出了休学一年,专攻象棋,向16岁组冠军“国家大师”目标提前冲刺的决定!面对一些亲戚朋友的担心,柳大师凭着对党斐智力与实力的信任,坚定地认为,高中学业可以缓一步,棋艺上却必须有坚实的功力做后盾,才能抓住良机向顶峰冲刺。8月,全国少年赛在大连举行,13 岁的小党斐获得亚军。少年赛归来后,党斐按照恩师和父母的安排,毅然踏上南下武汉的列车。
休学专攻棋艺的这一年,党斐的食宿都被柳大师安排在家里。恩师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党斐无微不至的关爱。恩师负责党斐学棋,师母负责党斐的生活。一年里,除了出国访问外,国内的所有比赛、表演、交流活动,恩师都把党斐带在身边,抓紧一切时间,把棋艺传播给党斐。这一年是短暂的,但对党斐的成长都是决定性的。恩师不仅在棋艺上为党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更教会了党斐怎样做人,怎样奋斗。2001年的全国少年赛太多人给了党斐太大的期望,父亲主张让党斐去冲刺16岁组冠军以圆14岁成大师之梦。求胜心切使党斐压力过重,最后只获得16岁组的第8名。随后,党斐作为湖北棋院的棋手代表湖北队参加全国团体赛, 以不败战绩获中国象棋“四小虎”美誉。
一年休学期结束了,柳大师根据党斐的训练情况,决定让党斐复学,再以扎实的文化功底推动棋艺的提高。2002年8月,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少年赛上, 党斐又获得了第3名。与此同时,党斐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驻马店市重点高级中学, 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2003年,是党斐最后一年的少年赛,也是他少年时代向大师冲刺的最后机会。16岁的党斐,在恩师的指导下,调整了心态,迎来了8月的挑战。
党斐下定了夺冠决心,恩师此时却格外的清醒,并做了慎密的安排。6月10 日,学校因“非典”提前放假,柳大师急速把党斐调武汉训练。一个多月时间里,恩师精心安排党斐的训练,请来李望祥、李雪松、洪智等位大师和湖北棋界众多高手陪党斐练棋。7月30日,恩师亲自陪同党斐登上了开往镇江的列车,去背水一战, 打开党斐在开赛第一天,决赛前和夺冠当天的三篇日记,记录了那扣人心弦的较量——
“2003年8月2日,期待以久的全国少年赛终于开赛了。我早早起床,做赛前的最后准备。首轮与我对阵的是一位北京棋手,我很谨慎。只见柳老师镇静地在我对面坐下,轻轻的说:没事儿,别紧张,发挥真实水平,相信自己的实力!’我看着他,想着恩师的厚望,父母的期盼,心里感到很踏实……不到两个小时,我便轻松获胜。”
“2003年8月8日,昨晚柳老师有活动,没有过来讲棋,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想着这几轮老是和棋,不免有些急躁,不知几点才睡下。早上,我被电话铃声叫醒,拿起电话,只听柳老师轻轻问了句:‘起床了吗?’我忙说:‘马上起来’。柳老师又说:‘昨晚睡得好吗?你快起来洗洗,待会儿我再打过去’。我挂了电话,连忙冲进洗漱间。不一会儿,柳老师的电话又来了,我赶紧拿起电话,把今天准备走的棋说给柳老师。柳老师停顿了一会儿,然后说:‘你先想想,我也想想,等会儿再给你说’。接着,又挂了电话,不大一会,电话又响了,拿起电话,就听见柳老师说:‘我想了,你说的那个棋不行,是不是这样走……’柳老师在电话里把他的想法细细说了一遍,最后,他还告诫我:‘别急,赢不了就和,和了也不错嘛!’听了柳老师的话,心里的急躁情绪渐渐消失了……”
“2003年8月9日,今天是最后一轮比赛,冠 亚军将在这一轮产生。形势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上轮比赛广东张学潮反超我0.5分,而这一轮他又执先手, 我真有点绝望了。冠军已经离我而去了吗?关键时刻,柳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个局面是予想过的,被人超过了不一定是坏事,它会使你更沉着。只要我们下好自己的棋,变化还是很大的。’柳老师的话使我猛醒,自信又回来了,我准备出发了,柳老师把沏好茶的杯子递给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相信自己,棋局一定会变化的!’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比赛一开始,我落子如飞,气势完全压倒了对方,仅只15分钟,对方便城下签盟,投子认输……一小时后,张学潮与另一位北京棋手弈和,这样,我终于实现了冠军与大师的梦想!”
民风民俗的作文
.素净大方的基诺族穿着
基诺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纺织的衣裳布与裙子布缝制,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在织布时就作过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织出来的图案均在织布时织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传统的服装,以白色和黑色为基本色调,因纺织工艺落后,所织棉布缺乏紧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诺族酷爱刺绣花纹图案,无认男装女装都爱用横、直彩条和几何形图案装饰。男子上衣是无领、无扣的对襟衫,用织有纵横交错的彩色条格白布缝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强有彩色条格,横向彩条色彩斑斓,极为显眼。衣服背部中央乡中有一个6寸见方的图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线条,开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阳放光之状。基诺语称这一图案为“波罗阿波”,有太阳花与月亮花之意。衣襟边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镶有数道术为显眼的横向彩条。白底上衣,被特意织上的图案和红、黄、蓝、黑相间的彩条装饰成一件色彩鲜明的花衣。
男裤为阔裆肥裤管白裤,裤脚边沿同样镶有横向红、黑、白三色相间彩条。宽大的裤腰两侧各开一道3寸长的口子,缝有一块四方形黑布。白裤在腹前打折,用缀有彩色缨穗的腰带扎系于腰部。男子头上蓄有三撮长发,用1米多长的黑色头巾包头。小腿上缠有裹脚布。男子衣服厚实宽松,穿在身上,增强了男人的壮实、强悍英姿。女子用织有彩条,再加绣图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调多为青色、黑色、无领、对襟,着意用红、黄、黑、白彩色横条装饰衣襟边沿和衣袖手旁观。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长及膝盖,上端白、下端黑的开合围裙,裙沿上镶红条作饰,于腹前开合系于腰间。成年女子头戴织有纵向彩条的尖顶三角形白布帽,两侧帽角下垂披于肩头,额头部位的帽沿外翻,开若一保尖顶白色筲箕扣在后脑勺上。未婚女好挽发于脑后,已婚妇女挽发于胶额上方。女子着装,简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诺族姑娘显得楚楚动人。
基诺族服装的鲜明特点是用彩条装饰袖管和衣襟边沿及后背。人们以彩条饰衣,据说与天上彩虹有关。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对基诺族男女相恋难分难舍。一个穷凶极恶的富家公子见那姑娘美丽无比,顿生歹意,用计抢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从,被打得遍体鳞伤,去活来。她的恋人历尽万苦千辛,救出姑娘。俩人逃离虎口不处,富家公子带人追来,年轻伙子腿中数箭,倒在地上。大灾临头多时,天空中出现了几道彩虹缠住这对恋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对恋人在彩虹环绕之中腾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后人在缝制衣服时,便用彩条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灾。
2.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昆曲、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辈对晚辈传教自己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方式,也可称家训。布依族认为:“家教不严;祸害子孙。”
布依族人民礼貌好客、俭朴恭谦、尊老、扶善治恶,是老一辈严于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来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兴全靠人,树大叶茂全靠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学读书的极少,从生到,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围内。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终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终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压弯”、“不教不说,观世堕落”,这是老人告诫年轻父母的话。年轻父母总是按老一辈传下来的行为规范,以慈爱的态度尽量用身教让孩子潜移默化,不让孩子染上骄、懒、贪的坏习。他们教育儿童.“担子要捆紧,做事要懂礼”、“憨人不读书,读书人不憨”、“灵人争时间,憨人混光阴”、“廊糖水滴旧窝,后辈跟着前辈学。”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说尽”、“父母留浅吃浅,不要抢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语,做事要礼仪在先”、“寨邻有难多帮衬,自家天塌众人撑”、“正道之财不嫌多,不义之财莫沾摸”、“憨人要多顾,灵人可少助”等等。
传统的布依族家庭实行家长制,年最老者为长。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给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对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当官的人,老人的告诫语言有:“为官宦要识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见底,官清能见心”、“当官不知足,目间百姓哭”。……
布依族有着世世代代的家教传统。新娘出嫁时,其母要唱《临嫁训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东西要留给公婆,你不留人家说你木懂礼。……”
布依族老人病危临终时,寨中有名望的长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遗训歌》。训诫后人对老人的遗产“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丢脸,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丢脸。”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辈亲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为,家长常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老人的失误,又常要求下一进行弥补。这种不断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国利家,世造就出大批优秀的布依儿女——罗平县钟山乡小德江村的李齐,从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响,勤劳纯朴,见义勇为。40年初曾带领青年向土豪劣绅进行清算斗争。加入游击队和党组织后,承担后勤工作,走村串寨,筹粮筹款。部队外出开辟新区时,他往往在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队食宿的准备,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李家齐不幸身陷魔掌后,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坚强勇敢,最后被敌人割舌、剥皮、抽筋,壮烈牺牲。表现了一个布依族***员的高尚气节。
历任罗平县第八、九、十届副县长的布依族女儿熊秀芬,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当副县长时,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而爱人却是农民。熊虽对其丈夫情感甚深,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手中有权而给丈夫安排工作。临终前,县上的几位负责人请她提出个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后,丧事一切从简。又问及她的丈夫、儿女需不需要什么照顾时,熊副县长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爱人是个老好人,在农村习惯了,勤脚快手的。县政府招待所杂事多,经常找临时工。在招待所忙的时节,请让他优先来招待所当当临时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国宝贵的道德遗产之一。当官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可免于陷下腐败罪恶的泥坑;为民者如能熟悉并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训,能使自己变成一个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风情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90.7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1陕西: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馆,尤以西安的最享盛名。它料重味醇,肉料汤浓,镆筋光滑,香气四溢,食后余味无穹,又有暖胃功能。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 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 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2北京:春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具体讲,她至少包含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神龙文化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汉字文化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甲骨文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三)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其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四)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五)商业文化
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中原,是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有比较自觉的商业意识,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也就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孔老夫子的高足子贡,是河南浚县人,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范蠡,是南阳人,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是新郑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此外,中原还产生了中国商业的许多第一。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当时人口达到150多万,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而欧洲最古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伦敦当时只有5万人。清代巩义的康百万家族,更是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由此可见,中原商业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太极八卦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兵家的吴起以及杂家的吕不韦,也都是河南人。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东汉王充在洛阳写成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南北朝时河南人范缜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少林僧人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科技文化
中原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具有内容的广博性、发明创造的实用性、历史发展的传承性等特点。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冶铸技术和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三门峡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柄铁剑,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被誉为“华夏第一剑”。郑州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为世界上最早的椭圆形高炉。东汉河南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现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钧瓷色彩缤纷,汝瓷古朴典雅,不仅都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常言道,“家有财产万千,不如钧瓷一件”,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被誉为“科圣”的东汉太史令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他与同行们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活动,因此而成为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发明的。
最适合生活的二、三线城市有哪些?
无锡:江南水乡的感觉非常明显。它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相对靠近主要一线城市。交通便利,交通堵塞少,房价低于邻近的南京和上海。购物方便,商场消费水平不同;著名景点;无锡是中国丝织品的基地。无锡养蚕业起源于商代晚期,吴太伯建都梅里,明清以来在农村蓬勃发展。
常州:地铁正在建设中,快速公交也更加便捷,房价比周边城市都偏低,食物也非常精美。星级酒店和街头小吃各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整体质量也很高,整体环境和娱乐设施相对较好,比较完善,而且所有公园免费,常州的房价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便宜。买房的压力没有大城市那么大。
烟台: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沿海,春夏的晚上,伴随着家人沿着滨海路散步放松,房价是可以接受的,烟台的公共住房工作相当好,足够美味,海鲜,熟食,水果等许多,新鲜空气,娱乐项目都比较便宜,最安全的城市;烟台是中国早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7000年前,一个繁荣的白石文化就形成了。魏晋时期,这里留下的文峰山碑铭“渭北”开创了楷书先河。
瑞安:浙江瑞安是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部的县级城市。瑞安市有一个著名的图书馆——玉海大厦。郭沫若曾为玉海大厦写了一副对联:“玉城桃李,海涌波”。最令人钦佩的是这座城市的卫生条件。绿化做得很好。瑞安市河湖河流水面面积为105,728.55亩,密如蛛网,具有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
见过明星真人是一种什么感受?
见过明星真人,这样的体验我有,而且有很多次,会有一种兴奋感,但同时,也会因为与想像存在落差,略略带有失望。当然,更多的时候,会更加的佩服明星们,他们的成功,绝否偶然。
第一,偶像类明星,常常表现为技能单一,而粉丝给予的人设高度完美,真人与荧屏有明显落差,要学会适应,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外面稍稍加了一层光环而已。比如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几乎都到过镇江,因为这里是全国重点乒乓城市。别看他们名扬天下,但都还是孩子,一蹦一跳的,与邻家孩子相仿。刘国梁那时就爱歪着脖子打球,孔令辉比较内敛,杨影比较活泼,邓亚萍比较外向,王励勤就是听话的男孩,还会害羞地红脸,在采访他们的时候,各自的个性一目了然。
那时候,特别想看到王励勤的大刀阔斧,对一对刘国梁的左撇子怪拍,我提了一个问题,问张燮林,你对两位爱徒的水平怎样评价?老张好狡猾,各有千秋,谁发挥好谁就会赢。
真刀真枪地打,刘国梁应当不是王的对手,但王是老实孩子,太实诚了,发球都不怎么变化,就那么看着他,0比3输给了刘国梁。当时的感受是,听话的孩子,不够霸气,真是运动员的大忌。
刘国梁当时就表现出了爱思考的一面,我听他对张燮林说,唉,有个记者,把教练的称呼都搞错了,真是的。呵呵,这不懂球的胖子,还真的很在乎记者细节。
第二,学者型明星,常常表现为技能全面,而粉丝对他们的人设太高大,表现为局促不安,如捣棉花之中。我对这一类明星比较佩服,毕竟他有过人的知识体系,值得尊重。易中天和余秋雨,都到过镇江。易中天在镇江作了一次讲座,其中妙句迭出,掌声不断。本来这样已经很好,但主办方有点过了,突然出了道题,出了个上联,让易老对一句下联,要与镇江有关。具体内容我已忘了。但至少我是不太满意的。应当说是中规中矩吧。我看了之后,心中了然,易老师并不是急智一类的人才,他的长处在于积累丰厚,需要给他时间慢慢讲述,不要逼他。
余秋雨属于老江湖的学问家了。见过太多的记者了,经常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他在反问你了,你总会陷入他的知识体系中。他讲了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区别,他说:文科的人,赞美天空之美,是一句又一句的优美词汇;而理科生呢,他们看天空,看到的是空气成分的复杂,光的亮度与厚度,完全不一样。不过,他建议,理科生与文科生,可以在思维上互相借鉴,对于研究学问是有帮助的。
一听就是老练的演说家。反正余秋雨的现场发挥,不比他的文笔逊色。
第三,国宝类艺术明星,常常表现为生活与艺术的衔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他们身上表现突出。与他们交流,会有时光的重叠感,宛如在舞台与现实中穿梭。戏曲大师尚长荣来过镇江。老爷子往那一坐,天然的威武之气,大大的会议室,就成了他的舞台。一亮嗓,就是大师的调儿。不须听他讲什么内容,光听他的声音,就是非常珍贵的享受。
那次,本来准备了一句词,请老人家写。但老人家还是很认真的,他说,我不太好写有偏向的词儿,就写写一般的吧。
可以理解啊,老人家到过的地方太多了,留下的墨宝也多,夸奖赞美一个地方,总得有个度。他简简单单地写了个,向镇江的电视观众问好。
哈哈,我想,其实就像某一个趣闻,一名大书法家写了一个内容,不可随处小便。有好事者把次序一调,就改成,不处不可随便。多么有趣的墨宝啊。
尚长荣的此句,也可以调嘛。镇江电视,好。
哈哈哈哈。此处有些调侃,顺致尚老爷子好。愿您艺术长青。
因为作记者的关系,采访过的名人太多了,比如陈述,比如王文娟,比如陶慧敏,比如杨钰莹,比如孟庭苇,比如胡文阁,比如成方圆,比如童祥苓,等等。每个名人一出场,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那种范儿,自然而然,就有个性的气质在那儿,这是很多年很多场合很多机缘中累积起来的,你只不过是刚刚进来的外来者,你一下子踏入他的气场,是你适应他们,而不是他们适应你。这就是名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写到此,我忽然就想到了陶慧敏,那一次,在镇江体育馆,采访她的时候,那么年轻,双眸如星,活闪活闪的,还有点小小的羞怯,应当是她刚刚成名不久,看来,很少有名人在现场略带紧张的,陶慧敏算一个了,但由此,我更加地喜欢她的表演,因为,其中有纯与真,让人过目不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